|
||
湖南工商大学 - 新闻网 |
||
【宝藏老师】徐雪松:以科创之力 铸育人匠心
发表时间: 2025-03-30 09:21:18
点击次数:
以科创之力,铸育人匠心。作为陈晓红院士团队核心骨干成员,徐雪松目前担任湖南工商大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湘江书院、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和湘江实验室研发与外联部部长。回湘工作20年、入校工作15年来,他始终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追求完美,从一名青年博士逐步成长为教授,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获评湖南省“优秀教师”,在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辛勤耕耘,在三湘大地留下了他坚实的奋斗足迹,成为湖工商学子心中的“宝藏老师”。 扎根科研 勇攀高峰 “科技攻关如同攀登险峰,困难是常态,困难是创新的催化剂。”徐雪松的科研之路,是一场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征程。2017年,他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复杂系统国家研究中心访学归来,加入陈晓红院士团队,着手开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能源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科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突破。”徐雪松深知这一点。在研发“工业大模型”时,团队遇到诸多现实难题,如工业现场环境复杂、数据样本稀疏、国外核心算法垄断等,让他们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那段时间,徐雪松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反复推导公式、优化算法。科研创新的路径往往隐藏在“坚持、协作与创新”之中。最终,他联合跨学院、跨学科的同事,引入“拓扑优化理论”重构模型,以交叉创新的方式合力攻关,成功将系统分析效率提升了60%。 徐雪松近五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子项目、重大项目子项目。在TNNLS、TII、TIE、AE、《计算机学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ESI 0.1%热点论文2篇,总被引1200余次;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1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励6项。这些优秀成果有力服务于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陈晓红院士常教导我们,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这是对我们最朴素而珍贵的教诲,激励着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偏不倚、奋勇前行。”徐雪松表示,将一直坚信“在科研无人区种树,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看得见星光”。 潜心育人 硕果累累 徐雪松的坚持既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在科研育人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建立“本—硕—博”的学生科研梯队,形成“传帮带”机制,让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及早形成“有组织的科研”意识;在实践育人方面,他组建“教授+工程师+企业家”跨学科导师组,实现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深度融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徐老师上课时总会把‘高大上’的技术和日常场景结合,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徐老师好像无所不知,简直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科研很强,也很有人情味。”学生们对徐雪松老师的喜爱溢于言表。 从教15年来共讲授21门课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编写多门规划教材,获得优秀课程15门次,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骨干、全国一流专业核心骨干、湖南省一流课程负责人。徐雪松把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精准施教导学”的教学育人新举措,提出“三维指导法”:技术维度组建跨学科团队、资源维度对接企业工程师、心理维度开展抗压特训。他每年暑假都会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素养。 对学生的精心培育指导,产出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徐雪松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要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4项,其中,全国特等奖2项(其中1项既是当年湖南省高校唯一,也是当年全国工商财经类高校唯一)、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7项。孵化4家学生创办的科技企业,获得社会融资2000余万元。培养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湖南省“岳麓创业之星”、湖南省“十佳创业青年”、湖南省“芙蓉学子”、湖南省“芙蓉学子团体奖”等荣誉奖项。其本人也获评各项赛事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科技赋能 造福社会 “科研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技术走出实验室,造福社会。”这是徐雪松的工作理念,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动准则。 2022年,徐雪松教授参与了陈晓红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致力攻克“双碳”目标下能源环境协同数智管控关键技术难题。团队深入大唐集团、国家电网等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与现场数据测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最终,项目成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实验技术常因脱离场景而“失效”。2023年,徐雪松申报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实验室表现优异,但在工厂实测中误差骤增。团队驻厂3个月,经过反复验证,发现是设备振动噪声导致,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受限资源和扩展资源的“云—边”协同的边缘计算架构,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相关成果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人生不设限。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徐雪松以科技创新赋能教育发展,以匠心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在三湘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者和教师的情怀与担当。 (张高阳 龙巧 詹好)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