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工商大学 - 新闻网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中期检查会议举行
发表时间: 2024-12-27 22:25:18
点击次数:
12月26日,由校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教授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中期检查会议在长沙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和湖南工商大学共同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国家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姜涛,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吴刚、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处长李江涛,专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魏一鸣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晓光,湖南工商大学原副校长、湘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国权,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湘江实验室副主任易棉阳,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侯俊军等出席会议。专家组成员、项目组成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上,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吴刚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李江涛处长主持。 郭学益副校长代表中南大学对与会领导、院士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自立项建设以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突出成效,期待与会院士专家围绕项目进一步开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南大学也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推动项目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筑竞争新优势贡献更大力量。 吴刚副主任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对与会院士专家对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建设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卓越研究群体项目中期检查的相关要求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新的改革措施,希望大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更好推进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建设。 陈晓红院士作为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从项目总体概况、专家建议及意见答复、项目执行及任务完成情况、代表性学术成果、后续研究计划等五个方面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她指出,项目面向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双碳”目标实现三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资源环境协同智慧管理的四大研究方向,聚焦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理论、应用与支撑三大创新成果体系,提前超额完成项目指标任务,在高水平学术论文、技术专利、系统平台、智库建议、成果获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效,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彰显了新担当。 随后,陈晓红院士就“资源环境综合管理平台与应用”进展及主要成果作报告,刘合院士就“能源资源管理理论与应用——油气资源的数智化管理及应用实践”进展及主要成果作报告,姜涛院士就“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铁矿资源管理与绿色低碳加工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作报告,王安建教授就“矿产资源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应用”进展及主要成果作报告,耿涌教授就“生态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中国关键资源物质代谢规律、供需耦合机制及环境影响”进展及主要成果作报告,分别围绕子项目的方向和特点,从子项目概况、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代表性创新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社会服务贡献、后续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肯定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对项目后续更好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组成员对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了回应。与会专家组成员和项目组成员围绕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经过闭门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专家组一致同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中期检查结果为“优秀”。 吴刚副主任进行了总结讲话,对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本次中期检查会议的顺利举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希望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结合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锚定打造人才高地、创新策源地、学术高地的目标和前瞻性布局,进一步推动科研团队交叉融合、科研成果集成升华,产出更多原创性前沿成果,取得更加突出的建设与发展成效。 陈晓红院士表示,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要求,认真吸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做好卓越研究群体项目的梳理总结、凝练升华、落地应用等工作,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在基础理论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研发成果落地应用和产业化,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于2016年开始试点建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位最高的基金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在学术高地上出高峰,凝聚、吸引、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的高地;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科学成果,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抢占科技前沿的制高点,打造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学术高地。 (文/张高阳 图/涂画 李娅)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