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新湖南】青春“三下乡” | 匠心薪火相传 青春邂逅非遗
发表时间: 2025-07-19 17:02:50 点击次数:


2025年714日,湖南工商大学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小纵队”深入浏阳市小河乡,开展以探寻木活字印刷术非遗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益兴堂木活字印刷术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的悉心指引下,团队成员通过深度采访与沉浸式体验,零距离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匠心坚守:一笔一画刻写传承温度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手艺。”56岁的吴汉涌向团队成员敞开心扉,讲述着自己与非遗的深厚渊源。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便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重要形态,木活字印刷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其工艺核心在于选用上等梓木等硬木,由匠人手工镌刻出一个个反写的阳文单字,字形娟秀,质地细腻,便于印刷。每一枚小小的木活字,都是匠心的具象化体现。

当接过益兴堂传承人的重担后,他更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日复一日地打磨技艺。“通过我一刀一刀把东西刻出来,刷上墨,印出来,那一瞬间是一种成就感,心里很开心的。”谈及创作过程,吴汉涌脸上洋溢着欣慰与满足。在他看来,每一块木活字,从选材到最终成型,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机器无法替代的独特“内涵与温度”。

团队成员正在采访吴汉涌非遗传承人

青春实践:沉浸体验感悟非遗魅力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吴师傅的讲解后,积极参与体验环节,沉浸式地完成刷墨印制流程。刀锋游走于木纹的专业,墨刷均匀铺展的专注,让书本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立体而鲜活。每位队员深刻体会到,在追求效率的快节奏数字时代,这份需要沉心静气、精雕细琢的传统技艺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恒久魅力。

团队成员正在观看木活字印刷术技艺流程

在交流中,吴师傅坦诚地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以前,木活字印刷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门手艺,实实在在能挣钱养家。现在立了非遗项目之后,它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吴师傅朴实而有力的话语,道出了这门技艺从谋生手段到文化瑰宝的价值升华。

但同时,吴师傅也坦言了传承的现实挑战: “(现在)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 他的话也点出了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困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稳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 这份源自热爱与责任的坚守,在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团队与吴汉涌传承人的合影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是有温度的活历史,是最生动的实践课。” 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吴师傅对技艺价值升华的认知与当下困境的坦诚,引发了队员们对如何更好地活化非遗、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此行感悟到的文化传承意识融入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希望能尽己所能,通过宣传、记录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像木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传承现状,让悠久的文化遗产在青春的接力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7/2996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