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弘扬湖工商正能量
【弘扬湖商正能量】最后的晚霞
发表时间: 2016-09-30 14:17:17 点击次数:

“我今年75岁,已经迈入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公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谁都无法回避。我已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湖南师大的医学院,至今我的决定不变,希望组织和子女尊重我的选择,支持我的决定。”我校退休教师张保华在留给学校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

今年教师节来临前夕,她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比很多中国老一辈人“入土为安”的思想,张保华老师是遗体捐献的先行者。时间回溯到2013年5月22日,张保华老师做出了遗体捐献的决定。那时候她的身体还很硬朗,联系和筹划好之后才告诉儿女。当天,师大医学院和校友会的负责人到张老师家里来签署意向书。儿子周铁、女儿周春尽管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迫于母亲的坚持也只好签字。后来,张老师耐心地跟儿女们解释了自己遗体捐献的初衷:为医学事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一项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决定。女儿的心情也从一开始的五味杂陈,转向了支持母亲的决定。跟女儿说明这件事时,张老师把“遗体捐赠”比喻为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女儿周春在谈到刚过世的母亲时,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悲伤和不舍。“她很伟大,很无私。”母亲生前一直教育他们做人要善良,讲诚信,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取代了浮于嘴皮,教导子女也多是体现在行动上。

对于自己的学生,张保华老师的无私有了更直接的体现。她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晚自习也是守在教室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白天学习的问题,对待基础弱一点的学生,为了减少他们学习的负担,她亲自整理好学习的内容重点。即使子女都纷纷进入课业紧张的高中,作为母亲的她也未能进行“特殊照顾”,给以功课的辅导,儿女们很难在家里看到母亲的身影。 “所以我们那时候都说她,‘你把你教书育人的精神都用在学生身上了,我们只有靠自己成才。”子女打趣似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张保华老师却只是一笑而过。

张保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书育人的岗位,退休前她还光荣地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1998---2003年,五年间,她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走访师生、群众,积极开展调研,提交议案。

 

 

退休后的张老师欣然接受了教学督导的工作。与张老师共事多年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文兰芳回忆起张老师担任督导工作时仍然十分感慨。“每个星期都会坚持听青年教师的课,在课堂间隙把老师的课堂状态、教学建议都写下来,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她对课堂教学的所思所想”。一些青年教师回忆,那时候张老师每次听课都笔挺地坐在教室后面,每当和她对视时,只见她目光灼灼,旋即绽开了微笑以示鼓励,消除年轻老师的紧张。有一个青年教师在张老师的指导和提携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当得知张老师去世的消息时,外国语学院教师微信群里都是惋惜与不舍的留言。张老师的亲切待人和无私奉献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外院人。

2016年9月6日,张保华老师带着尊严、带着满足离开了。遗体捐赠当天,湖南师大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都到场,向张老师做最后的告别,并对家属的支持表示感谢。因为在遗体捐献过程中,如果家属反对,协议就无法生效。张老师生前做好了所有准备,怕儿子在最后关头反对,所以立下捐赠遗嘱并跟好友再三嘱咐。在病重期间,张老师的大学同学兼好友特意给儿子周铁打了电话,希望他能尊重母亲的意愿。

在张老师离开的第一个中秋团圆之夜,儿女们难掩对母亲的思念,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母亲的决定。“身边的很多朋友在我母亲进行遗体捐献的感召下,都表示以后也会考虑进行遗体捐赠,母亲生前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件事情中,她常说‘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学生眼中的张老师是时常嘴角带笑,亲切可敬;同事所描绘的张老师是热爱生活,敬职奉献;儿女眼中的母亲是大爱无私,散发着光芒并引以为豪……而对所有人一样的是,都感觉张老师不曾离去,一直在这个世界上,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继续做着无私、奉献的事。(罗甜)